1. 首页 » 社会服务

国务院关于税收等优惠政策相关事项的通知,所得税优惠政策最新2023规定

国务院2015年5月12税收62文件

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14〕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要求,为严肃财经纪律,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现就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特定企业及其投资者(或管理者)等,在税收、非税等收入和财政支出等方面实施了优惠政策(以下统称税收等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投资增长和产业集聚。但是,一些税收等优惠政策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甚至可能违反我国对外承诺,引发国际贸易摩擦。

全面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有利于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严肃财经纪律,预防和惩治腐败,维护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有利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科学理财,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反对地方保护和不正当竞争,着力清除影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壁垒,推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主要原则。

1.上下联动,全面规范。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统一要求,清理规范本部门出台的税收等优惠政策,各地区要同步开展清理规范工作。凡违法违规或影响公平竞争的政策都要纳入清理规范的范围,既要规范税收、非税等收入优惠政策,又要规范与企业缴纳税收或非税收入挂钩的财政支出优惠政策。

2.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既要立足当前,分清主次,坚决取消违反法律法规的优惠政策,做到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我国对外承诺,逐步规范其他优惠政策;又要着眼长远,以开展清理规范工作为契机,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3.公开信息,接受监督。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全面推进税收等优惠政策相关信息公开,增强透明度,提高公信力;建立举报制度,动员各方力量,加强监督制衡。

三、切实规范各类税收等优惠政策

(一)统一税收政策制定权限。坚持税收法定原则,除依据专门税收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税政管理权限外,各地区一律不得自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未经国务院批准,各部门起草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发展规划和区域政策都不得规定具体税收优惠政策。

(二)规范非税等收入管理。严格执行现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险管理制度。严禁对企业违规减免或缓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以优惠价格或零地价出让土地;严禁低价转让国有资产、国有企业股权以及矿产等国有资源;严禁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减免或缓征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允许企业低于统一规定费率缴费。

(三)严格财政支出管理。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对企业规定财政优惠政策。对违法违规制定与企业及其投资者(或管理者)缴纳税收或非税收入挂钩的财政支出优惠政策,包括先征后返、列收列支、财政奖励或补贴,以代缴或给予补贴等形式减免土地出让收入等,坚决予以取消。其他优惠政策,如代企业承担社会保险缴费等经营成本、给予电价水价优惠、通过财政奖励或补贴等形式吸引其他地区企业落户本地或在本地缴纳税费,对部分区域实施的地方级财政收入全留或增量返还等,要逐步加以规范。

四、全面清理已有的各类税收等优惠政策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开展一次专项清理,认真排查本地区、本部门制定出台的税收等优惠政策,特别要对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协议、备忘录、会议或会谈纪要以及“一事一议”形式的请示、报告和批复等进行全面梳理,摸清底数,确保没有遗漏。

通过专项清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优惠政策一律停止执行,并发布文件予以废止;没有法律法规障碍,确需保留的优惠政策,由省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报财政部审核汇总后专题请示国务院。

各省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于2015年3月底前,向财政部报送本省(区、市)和本部门对税收等优惠政策的专项清理情况,由财政部汇总报国务院。

五、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一)建立评估和退出机制。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非税收入及财政支出优惠政策,财政部要牵头定期评估。没有法律法规障碍且具有推广价值的政策,要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明确执行时限的政策,原则上一律到期停止执行;未明确执行时限的政策,要设定政策实施时限。对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效果不明显的政策,财政部要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调整或取消的意见,报国务院审定。

(二)健全考评监督机制。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本地区税收等优惠政策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将税收等优惠政策管理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提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

(三)建立信息公开和举报制度。建立目录清单制度,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安全的事项外,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制定、调整或取消等信息,要形成目录清单,并以适当形式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公开。建立举报制度,鼓励和引导各方力量对违法违规制定实施税收等优惠政策行为进行监督。

(四)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定期检查和问责制度,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税务总局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及时查处并纠正各类违法违规制定税收等优惠政策行为。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对违反规定出台或继续实施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地区和部门,要依法依规追究政府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和政策制定部门、政策执行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并给予相应纪律处分;中央财政按照税收等优惠额度的一定比例扣减对该地区的税收返还或转移支付。

六、健全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财政部牵头的清理税收等优惠政策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负责政策指导和统筹协调,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落实,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国务院。省、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由财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清理税收等优惠政策工作机制,组织实施本地区的清理规范工作。

(二)完善相关政策。在扎实开展清理规范工作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认真落实国家统一制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努力促进就业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加强舆论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新闻单位要通过政府或部门网站、广播电视、平面媒体等渠道,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及时发布信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工作事关全局,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及时督查,切实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如何正确理解《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

《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政策解读

1.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重大意义。

全面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有利于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严肃财经纪律,预防和惩治腐败,维护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有利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科学理财,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2.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涉及范围。

通知明确,凡违法违规或影响公平竞争的政策都要纳入清理规范工作的范围,既要规范税收、非税等收入优惠政策,又要规范与企业缴纳税收或非税收入挂钩的财政支出优惠政策。通过专项清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优惠政策一律停止执行,并发布文件予以废止;没有法律法规障碍,确需保留的优惠政策,由省级人民政府报财政部审核汇总后专题请示国务院。

3.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工作原则。

在工作推进上,坚持明确范围、上下联动、分类规范、依法公开等原则,省、市、县三级同步开展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工作。在责任划分上,坚持“谁出台、谁规范,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各级负责本辖区内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清理规范,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清理规范。

4.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相关规定。

通知对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作出总体规定,一是违法违规的优惠政策自国发﹝2014﹞62号文件印发之日即2014年12月1日起一律停止执行,并发布文件予以废止。二是没有法律法规障碍的优惠政策,若确需保留的,可在充分说明理由、提出政策期限建议的基础上暂时继续执行,并按规定程序逐级上报,经省政府报财政部审核汇总后专题请示国务院,依据国务院审定的处理意见执行;未提出保留建议的,或国务院未批准保留的,一律发布文件予以废止。

通知对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作出具体规定,一是严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除细化、量化专门税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各地各部门不得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起草法规、规章、发展规划和区域政策都不得规定具体税收优惠政策。二是规范非税等收入管理,严禁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文件(含经国务院批准有关部门发布的文件)规定,对企业减免或缓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社会保险缴费等。三是严格财政支出管理,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对企业规定财政优惠政策。对违法违规制定与企业及其投资者(或管理者)缴纳税收或非税收入挂钩的财政支出优惠政策,包括先征后返、列收列支等坚决予以取消;对其他财政支出优惠政策,逐步加以规范。

5.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主要步骤及时限要求。

一是制定方案。2015年1月15日前,各市、各有关部门制定清理规范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要求、责任单位、完成时限等,落实工作措施。二是全面梳理。2015年1月31日前,全面梳理本级政府或政府部门制订的税收等优惠政策,特别要对本地区、本部门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协议、备忘录、会议或会谈纪要以及“一事一议”形式的请示、报告和批复等进行全面梳理。三是认真清理。对违法违规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一律停止执行,并发布文件予以废止。没有法律法规障碍,确需保留的税收等优惠政策,按相关程序上报审批;未提出保留建议或未按程序批准保留的,一律发布文件予以废止。2015年3月1日前,各市将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的清理情况表和清理情况报告报省财政厅,省直各部门将主要负责人审核后的清理情况表和清理情况报告报省财政厅。清理情况报告需包括:对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重大意义的认识; 2014年全市(含所辖县、区)税收等优惠政策基本情况;专项清理和验收工作的具体部署、典型做法、主要困难及问题等;专项清理工作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的工作安排或进展;建议保留的优惠政策具体情况说明等。四是督促检查。2015年3月1日前,各市财政局完成对本市和所辖县(区)清理规范工作的督查验收。2015年3月15日前,省财政会同相关部门完成对各市、各有关部门清理规范工作的督查验收。

6.建立税收等优惠政策长效管理机制。

通知要求,经过专项清理后保留的优惠政策,以及今后新制定的优惠政策,一律纳入长效机制统一管理。一是建立评估和退出机制。由财政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对本地区内税收等优惠政策开展定期评估,并按程序提出、上报本地区税收等优惠政策的调整、取消、延续等意见。二是健全考评监督机制。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本地区税收等优惠政策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将税收等优惠政策管理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提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信息公开和举报制度。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安全的事项外,税收等优惠政策的相关信息,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公开。建立举报制度,对各地违法违规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行为进行监督。四是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定期检查和问责制度,各级监察、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及时查处并纠正各类违法违规制定税收等优惠政策行为。

7.认真落实国家统一规定的优惠政策。

通知明确,扎实开展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工作的同时,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统一制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支持企业创新、支持小微企业,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加强与中央政策的衔接和配套,放大政策效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更多利用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形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深入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企清单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更优质的公共服务等,营造良好经济发展软环境。

所得税优惠政策最新2023规定

2021年4月1日所得税优惠税收政策

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低于15万元(含本金)的,季度销售额不超过45万元的,免征增值税,超过1%全额征收增值税。小规模增值税由3%降至1%,优惠政策实施至年底。自4月1日起,适用3%征收率和预征率的小规模纳税人减征1%。自2021年4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先进制造业纳税人可自2021年5月及以后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增量低税,自2021年1月1日021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对符合条件的出版物在出版阶段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自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起,对边销茶生产企业销售的边销茶和经销企业销售的边销茶增值税免税。

二.企业所得税

1.小微利企业年应纳税额不超过100万的,减征计入应纳税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2.个体经营所得年应纳税额不超过100万元的,在现行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

4.财政支持政策。公司在园区设立注册有限公司,可以是新公司、分公司、分公司或搬家公司。他们只需要在有优惠税收政策的公园纳税,就可以享受经济刺激和支持政策。具体政策是为进入园区的公司提供高额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按当地保留率退还60%-90%,增值税在当地保留50%。企业所得税在当地的保留率为40%,具体回扣率取决于企业的具体税收状况。企业付出的越多,退税率就越高。"

2022-2023企业所得税税率政策

1.对于小微企业来说,2022年的税收优惠政策非常有利。年应纳税额低于100万元的,按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年应纳税额为100万元至300万元的,按1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年,很明显,年度一次性奖金仍在每月单独纳税,而非入党员工资收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将持续到2023年底。这可以减轻工薪阶层的个人税收压力;

年增值税最新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继续实施生产性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附加扣除政策;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条

税收的征缴.停止纳税和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法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任何机关.人或者单位不得违法违法.行政法规规定,私自纳税.停止纳税和减税.免税.退税.同等税收法规和其他补税.决定行政制度冲突。

2022年还有优惠税吗?

还是有的。1企业所得税。对于小微利企业,预计2022年税收优惠政策范围将再次扩大!根据规定,截至2022年底,小微利企业年应纳税额低于100万元的,按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截至2021年底,小微利企业年应纳税额为100万元至300万元的,按1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2增值税。一是针对小规模纳税人,截至2022年12月31日,月销售额不超过15万元的,免征增值税;继续实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由3%减征1%。3个人所得税。最新消息,年终奖金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将持续到2023年底,年度一次性奖金将不包括在当月工资收入中。每月独立纳税记录政策的实施将持续到2023年底。对于工薪阶层来说,税收优惠政策的持续性非常有利,可以减轻个人税收负担的压力。

法律依据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条税收征收、停税、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人、单位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征收、停税、减税、免税、退税、补税等与税收法规、行政法规相冲突的决定。《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条行政法规定,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收代缴税款责任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收代缴,代收代缴税款。《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条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税收征收管理。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进行征收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行政区域内税收征收管理的领导或者协调,支持税务机关依法履行职务,按照法定税率计算税款,依法征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履行职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条税收征收、停税、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条行政法规定,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条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税收征收管理工作。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如何扣除企业新购设备?

1、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设备设备扣除相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4号)和《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延长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6号)文件规定,公司在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购买的新机器、器具,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一次性扣除本期成本,折旧不再按年度计算;单位价值超过500万元的,依照《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资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5)《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固资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06号)等等相关规定。

上述文件所称设备、器具,是指除房屋、建筑物外的固资。

二、根据《关于中小企业设备设备所得税税前扣除相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12号):“1、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中小微企业新购设备、设备单位价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按单位价值的一定比例自愿选择企业所得税扣除。其中,《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最低折旧年限为3年,单位价值的100%可以一次性扣除;最低折旧年限为4年、5年、10年。单位价值的50%可以一次性扣除,其余50%可以按照规定在剩余年度扣除。

3、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关于增加科技创新抵扣支持力度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公告2022年第28号):2022年10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高新技术企业新购设备、设备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一次性全额扣除,税前允许100%扣除。

本政策可适用于2022年第四季度具有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公司。本政策不足扣除的,可结转至下一年度,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上述设备、器具是指除房屋、建筑物外的固资;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条例》>的规定和管理条例〔2016〕32号)执行。

享受本政策的税收征管事项,按照现行征管规定执行。

声明:本文由"麦兜兜"发布,不代表"叁陆信息"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360eip.com/soc/14923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