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财政?深圳财政为什么不归广东管
深圳财政为什么不归广东管
更新
由于刷到一个内容非常离谱,完全颠倒是非黑白,并借机对广州进行地域攻击的匿名回答。发现该回答还有33人点赞。有些话实在是不吐不快,故不得不更新本回答以反驳部分该匿名回答的部分观点。
该匿名回答涉及的主要错误观点包括:
1、计划单列市有问题?广州自建国以来多次同时是计划单列市与省会,这才是值得追究的问题
错误之处:广州自1949年至今,唯一一次同时是计划单列市的时间是1980~1994年。后与其他当时同是计划单列市与省会的城市同时取消的计划单列市。合计15年,而深圳作为计划单列市已经至少26年了。
2、广州人总是哭穷,却忽略了每年最多的省内转移支付、广东省省投项目。
错误之处:该观点混淆了税收自留与财政拨款的概念。从税收自留(可用财政)角度来说,广州就是穷。
广州得到的省内转移支付最多/省投项目最多/集中了省内医疗、高校、交通资源这一点,是很多深吹/穗黑明知广州财政自留率在全国主要城市(省会、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里最低的情况下,依然认为广州吸血的最大理由。今天我就说的明白一点。
如上图,广州每年获得最多的省内转移支付不假。但省内转移支付中,实际只有税收返还亿元属于广州的可用财政。另外的两项:一般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由于一般被指定了用途,广州无法自由支配,故不属于可用财政。广东省省投项目同理,广州获得省投的项目,主要是白云机场航站楼、广清城际等机场、铁路相关基建。这些基建项目获得的广东省省投资金再多,都不属于广州的可用财政。因为广州市本级财政无法自由支配。
税收自留1298亿元加上省财政税收返还亿元,合计亿元,就是广州市2021年一年的可用财政。从可用财政这个角度来说,广州就是穷,不存在哭穷。
另外,结合原答案中的《2020年全国主要城市税收上缴/自留情况》可知,除了广佛莞惠珠上缴减返还的560多亿元之外,省财政新增贷款的2000多亿元,现状下大头也要投入到非珠地区,否则无法完成每年3000亿元对非珠的省内转移支付。
当然,现状下,每年省财政新增贷款,也是广佛莞惠珠实际承担了偿还的大头
3、深圳花的是自己的钱,又不花广东省的钱。
错误之处:
(1)深中通道等大型工程有广东省财政出资
(2)深圳的建设在ZY要求下,获得了广东省大量支持,尤其是在经济特区建设早期。现状下广东省内其他地市也是深圳人口来源最大头,东莞、广州、惠州、韶关、揭阳等地市都在深圳人口来源前20。总的来说,深圳从广东得到的,远远超过深圳作为计划单列市,对广东每年100~160亿元的定额上缴。
4、深圳辐射带动了东莞、惠州的发展,反观广州吸血非珠
错误之处:东莞早在80年代初改开前期就已经是当时的“广东四小虎”之一了。发展成GDP万亿城市,是在深圳产业外溢之前,先后抓住了香港制造业转移、台商投资两波机遇。深圳的产业外溢对于东莞来说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至于广州吸血非珠,在本回答有转移支付数据的情况下,更是不值一驳。
本人本着友好答题的原则,本不想写这一次更新的,但实在无法接受部分深吹/穗黑为了抬高深圳,无视广州常年大量转移支付的现实还要反过来说广州吸血。
分割线后为原答案
开篇预警:这个回答是本人在浏览了本问题下其他回答,发现踩广州在本平台上不愧是政治正确的情况下,有些话实在是不吐不快,所以写的。为避免部分人看完这个回答,依旧胡搅蛮缠地认为广州吸血,所以这个回答会控评。
本人是广州土著,有亲属在深圳工作,本回答相关内容及本人观点,只针对广、深财税上缴现状,与本人对待深圳人态度如何无关。
先回应问题:深圳不向广东省交税,是因为深圳是计划单列市,享有二级财政。
而深圳不向广东省交税,对广东发展最大的影响是:在深圳作为计划单列市对省财政无上缴或少上缴的情况下,省财政上缴的最大头来源是广州,给广州带来了长期、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目前来看,短、中期内,这种现状均无太好的缓解办法。
上图(表)是2020年全国各主要城市,或者准确来说,上缴税收总额达到500亿元以上的城市的税收上缴/自留情况。此图表是2020年年末,广州与重庆/杭州一线城市地位争论比较激烈的情况下,广州媒体及部分热心网友整理的。从该表可以看出:
广州市2020年含上缴的全口径税收总额为4461亿元,全国第四,与广州一线城市地位相匹配。但同时,广州2020年的财政自留率只有是全国主要城市(含直辖市、省会、计单)里头最低的。
在财税分配上,广州不仅是四大一线城市里唯一的三级财政,而且自留比例低于杭州、南京等地处实行二级财政的省份的城市。在财税分配上的待遇只与成都、长沙同一档,与广州的一线城市地位严重不符。很多人都不懂,这才是广州人真正“怨气”的点。
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很多人,也是因为看过此表格,才猛然发现,广州财政自留率在全国主要城市(含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里最低,而且这个最低不是一年两年,是自1995年相关制度改革至今,26年以来都是如此。而且这种现状短、中期内,只要广州还是三级财政,就不会改变。
分割线之后,逐一反驳本平台上比较常见的几个,与本问题相关的,捧深踩广的观点,某可能的敏感词以拼音首字母代替:
1、认为深圳虽然不给广东省交税,但是深圳上缴ZY数额,比广州上缴省+ZY总额还多,所以广州得了便宜还卖乖
从上文表格数据看,深圳2020年上缴ZY数额4090亿元,确实比广州上缴ZY+省的总额3163亿元多。
但是,深圳的4090亿元,是含深交所交易印花税在内的。这一部分税收,深圳是代征,最终会回到ZY,只是统计的时候会计入深圳。2020年证券印花税总额为1774亿元,如果按沪深各占一半推算,则深圳当年税收里头有887亿元是深交所代征交易印花税。扣除这887亿元以后,深圳上缴额为3203亿元,虽然依旧多于广州上缴ZY+广东省总额,但是差距只剩下40亿元了。也就是说,深圳上缴税收比广州上缴ZY+广东省总额还要多,主要原因是深交所代征交易印花税。扣除这个深圳有而广州无的因素以后,广深的财税贡献是差不多的。
2、认为深圳每年预算里有100亿元左右对省定额上缴,所以不算对广东0缴税。
简单推算两个式子:
深圳每年100亿元,1995年至今的26年间,推算是2600亿元
而广州,每年800亿元,26年推算是万亿
深圳的上缴总额,据上述推算结果,只有广州的实际上可能都不到)
嗯我相信多数广东人,尤其是60后、70后的老一辈,对广州这个省会认同,是有原因的。广州对省内是吸血还是输血,在网上可以上嘴唇碰下嘴唇随便一说,但是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真正感受得到。
3、认为广州作为省会,聚集了省属高校、医院等资源,得到的远远大于每年上缴省的800多亿元税收,所以广州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一、首先,广州作为省会,确实集中了省属高校、医院等资源,但是:
1、省属高校、医疗资源集中在省会,各省都有,不止是广州
2、位于广州的医疗资源,对省内、华南乃至全国的患者都是开放的。在广东省内,“县级医院治不好去地市医院,地市医院治不好去广州,广州的医院治不好,那大部分可以考虑放弃治疗”可以算是共识了
只要最终相应的医疗、教育资源还是全省受益,那医疗、教育资源集中在省会就是无可指责的。
2020年,钟南山作为广州市人大代表,曾经直言不讳地说:“广州的财政负担很重,不要死扛财政缺口,要想办法,比如广东省层面近几年能否少收一些税,或者深圳(至少近几年)能不能向省多交一些税。”
广东省有关方面对上述建议的回复,大意是:广州市财政的情况省里都知道,但是(深圳是计划单列市)这个情况能不能改,省里决定不了。
我个人是2021年年初看到上述新闻的,作为广州人,第一感觉是钟老很敢说话。然后是对深圳常年对省财政理论上缴为0,且多年以来享受大量优惠政策感到无言。
计划单列市,最多的时候共有16个,目前只剩下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5个。
对于深圳来讲,只要深圳不直辖,未来就必然要和广州共同承担起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任务。随着未来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深圳不可能永远享受计划单列市待遇,广州也不可能永远背负着全国主要城市里头最低的财政自留率。没有任何一座城市的长期付出是理所应当的。
深圳上缴中央财政多少
根据相关资料查询显示:7.5%。2021深圳财政上缴中央比例为7.5%,领跑广州一个身位。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破万亿,达到11110亿元,这其中,中央级收入为6852.2亿元,深圳以一市之力贡献了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5%。
比例不一样。
国家计划单列市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其地方财政对接中央财政,但不一定就与所在省财政完全断绝关系,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相应城市在计划单列后于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按不同比例,照不同制度向所在省区上缴一定财政收入的情况,即“单列不脱钩”,例如:
厦门市计划单列为单列不脱钩,厦门市财政收入仍需按一定比例上缴福建省财政,中央拨给厦门市的各项专款也必须通过福建省财政厅,自1994年起,厦门市财政还以每年9%的递增上缴率实行“定额递增上缴福建省财政的制度,从1994年到2010年累计上缴福建省财政200.3亿元。
是不是深圳不归广东管?直接给中央管?
税收不用交广东省,直接交中央。但是其他方面的收入还是要交点,地方政府的收入不仅只有税收。
综上所述,深圳上缴中央财政多少,详细资料数据已经给出,全国各地比例不一样,2021深圳财政上缴中央比例为7.5%,领跑广州一个身位。
法律依据:《资产评估行业财政监督管理办法》第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以下简称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资产评估行业实施监督管理。
深圳财政收入202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12.27亿元。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网站资料显示,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32387.68亿元,比上年增长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327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7248美元),比上年增长3.2%。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3322.07亿元,比上年增长7.0%,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1.1%。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12.27亿元,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下降0.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997.24亿元,增长9.3%。
声明:本文由"麦兜兜"发布,不代表"叁陆信息"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360eip.com/soc/150541.html